学校首页 丨 加入收藏 丨 English
学科科研
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科科研科研成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1-09-06 16:14 作者: 访问次数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一年七月

  

目  录

 

一、“十一五”学校发展成就与面临形势分析. 1

(一)“十一五”学校发展成就. 1

1、办学规模  1

2、学科建设  1

3、师资队伍  2

4、本科教育  2

5、研究生教育  3

6、科学研究  3

7、实验室建设  3

8、国际合作与交流  4

9、继续教育  4

10、基础和公共服务  5

11、校园文化  5

12、党建思政  5

(二)面临形势分析. 6

1、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6

2、行业和区域发展形势  8

3、学校发展阶段特点  9

二、“十二五”学校发展的定位与思路.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定位. 11

(三)发展思路. 12

1、深入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提升内涵质量  12

2、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强化办学特色  12

3、加强与行业及地方合作,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2

4、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13

5、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13

三、“十二五”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14

(一)办学规模. 14

(二)学科建设. 14

1、重点学科建设  14

2、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  14

3、学科发展平台建设  14

4、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及薄弱学科建设  15

(三)师资队伍建设. 15

1、专任教师规模与结构  15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5

3、制度建设  16

(四)本科教育. 16

1、社会急需专业建设  16

2、特色专业建设  16

3、新专业建设  16

4、课程和教材建设  16

5、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16

(五)研究生教育. 16

1、稳步扩大教育规模  16

2、逐步提高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  17

3、建立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17

4、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17

5、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  17

6、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  17

7、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17

(六)科学研究. 17

1、加强林业科技攻关  18

2、坚持基础科学研究  18

3、加快应用技术研究  18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8

5、重视科研成果与标准建设  18

6、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18

(七)实验室建设. 19

1、基本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  19

2、省部级实验平台建设  19

3、多渠道筹集经费,保证实验室建设投入  19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 19

1、优化国际教育的结构  19

2、中外合作办学  20

3、国际教育  20

(九)继续教育. 20

(十)基本设施建设. 20

1、基础建设  20

2、实验室建设  20

3、图书馆建设  21

4、数字化校园建设  21

(十一)校园文化建设. 21

1、着力培养富有特色的“中南林精神”  21

2、深化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21

3、努力打造优美校园环境  21

4、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依法治校  21

5、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21

(十二)党建思政工作. 22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2

2、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22

3、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22

4、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2

四、措施与保障. 23

(一)大力推进学科引领工程. 23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培植23

2、加强学科基础平台建设  23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23

4、加强科技创新源头发掘  23

(二)着力抓好教育提质工程. 24

1、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24

2、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24

(三)强力推动人才强校工程. 25

1、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特殊人才岗位计划  25

2、实施博士引进、培养和储备计划  25

3、实施人才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计划  25

4、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计划  26

5、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26

(四)稳步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26

1、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6

2、坚持和深化目标管理  26

3、实行全员聘任制  26

4、推行校务公开  27

5、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  27

(五)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27

1、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27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27

3、推进“两型校园”建设  28

(六)切实保障资金投入. 28

1、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  28

2、建立经费使用评价体系  28

(七)全面加强党建及思政工作. 29

1、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9

2、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29

3、切实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30

4、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30

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0

6、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3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学校建设与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校发展成就与面临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学校发展成就

1、办学规模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模快速扩大,到2010年12月,在校全日制学生达到26679人,其中本科生22110人,与2005年比较,在校生人数增长了12.5%,本科生人数增长了32%。研究生规模大幅拓展,2010年在学研究生1722人,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09%。

2、学科建设

“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由5个增加到9个,新增率居全省高校之首;成功申报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由2个增加到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12个增加到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4个增加到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38个增加到67个;专业硕士类别由3个增加到5个,专业硕士领域由4个增加到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2个增加到3个,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获得了林学等10个学科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

3、师资队伍

“十一五”期间,专任教师由828人增加到122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57人增加到249人,占20.26%,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由374人增加到921人,占7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量从388人增加到625人,占50.8%。现有博士生导师117人,硕士生导师485人;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 ,“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5人,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8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余名,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0余名。

4、本科教育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设本科专业21个,本科专业总数达到63个。共争取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立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有精品课程15门,特色专业13个,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49项,教学团队3个,优秀教材3部,实习基地6个,优秀教研室8个,省教改课题56项,教学名师2名,重点专业4个。被教育部确定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之一。获得了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招生范围从全国20个省市扩大到29个省市,并在全国12个省区实现一本招生。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2.8%。我校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447项,省、部级奖励1066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

5、研究生教育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由38人增长到4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由321人增加到561人,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由77人增长到273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由824人增长到1722人。博士生导师由79人增长到117人,硕士生导师由194人增长到485人。新建了研究生创新基地4个,其中3个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1个被评为良好。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硕士论文20篇。

6、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2亿元,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项目92项、社会科学项目11项,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2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30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94余篇。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2个。产学研合作范围辐射到了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7、实验室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争取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新增了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将按专业设置的离散型实验室按学院(中心)整合成25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学校积极筹措,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6300万元,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近1.03亿元,全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从1.65亿元增加到3.18亿元。

8、国际合作与交流

“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SQA-HND高等专科教育:04年招生63人,05年招生104人,06年招生76人,SQA-HND高等本科教育:06年招生245人。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2010年共803人;印度项目:05年招生297人;英国项目:05年招生249人;法国项目:05年招生285人。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本科专业试引入SQA-HND课程获批,2010年开始招生239人。2006年在校各类留学生30人,2007年106人,2008年82人,2009年65人,其中学历生7人;争取省级引智项目18项。

9、继续教育

“十一五”期间,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年度招生4000左右,高等自学考试年度招生2500人左右,培训教育年度招生近50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招生16788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累计注册各类考生11087人,组织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和技能鉴定2547人次,创收4000多万元,累计完成上交学校经费3000多万元。新建函授站(点)28个,新增自考助学点20个。与60多家社会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由“十五”期间的48个增加到78个;自学考试助学点本科专业由4个增加到28个,自考课程命题权由14门增加到43门;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种由3个增加到18个。

10、基础和公共服务

 “十一五”期间,新增校园土地244亩,新建校舍24万平方米,师生活动场地由2万平方米增加到6.5万平方米,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由15.77万平方米增加到40.1万平方米。长沙、株洲两校区实现了千兆链路连接,校本部与西校区架设了万兆主干光纤。图书文献总量由139万册增加到185万册,数据库增加到15个。

11、校园文化

“十一五”期间,学校成功地举办了建校50周年庆典。成功承办了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实施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先后确定了校名标准字体、校标、校歌等一系列学校文化标识。在国内62个省市地区组织成立校友会,在美国和加拿大成立2个海外校友分会,有3500名校友参加校友联谊活动。新一届校友理事会成立并登记注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会员单位。对校园网主网站、新闻网、英文网及各二级单位子网站在内的90个网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更新。

12、党建思政

 “十一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使党委、行政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积极推行校务公开,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加大在工程建设、设备采购、财务收支、干部任用、职称评定、招生等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的制度建设。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精神,严格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多次受到省级表彰。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党建工作评估”、“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多次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肯定。学校先后荣获“湖南省党建工作先进高校”和“湖南省高校党建研究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文明单位”称号。不断加强统战、离退休和工会工作,切实抓好校园安全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平安的建设发展环境。

(二)面临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湖南省“教育强省”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四大工程”,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主题是:大学制度改革、特色发展、教育质量提高,揭示高等教育进入三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高等教育进入提高质量、注重内涵的新阶段

高等教育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外延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胡锦涛在全教会上指出: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

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合理定位、强调特色的新阶段

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已成为大学办学的重大课题。《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特别强调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这就要求每一所大学都有清晰的层次定位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标个性化、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成为各层次大学追逐的焦点。国家启动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非“211工程”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

三是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创新、完善体制的新阶段

高校体制改革创新已走向实际操作层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正在加快。201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三大任务。重点方向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克服行政化倾向;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湖南省已确定开展扩大省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试点。

2、行业和区域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林业和中部发展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将为拓展我校发展空间提供新的机遇。

从行业发展上来看,2009年6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做出了新的定位,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从而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林业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到2020年,我国林业系统从业人员预计将达到185万,其中各类专门管理和技术人才需求95万人。此外,相关的环境、食品、机械、交通、道桥、能源、材料等行业或重点领域也有新的发展,社会需求旺盛。

从区域发展上来看,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及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湖南尤其是长株潭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从而使我校的发展区位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09年11月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重点规划内容。

201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09-2020)》启动实施,提出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本科院校留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人数的2%;建成5所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和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专业。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本科院校留学生达到校生人数的5%,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在全国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长株潭高校群。

3、学校发展阶段特点

一是我校正处在内涵式发展的提速阶段

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全校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启动实施了“四大工程”,并将内涵建设与创建高水平大学结合起来,在加快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加快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具有自己的优势和良好基础,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学校规模与办学空间迅速拓展,办学环境和支撑条件显著改善,学科专业层次不断丰富,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显著加强,多科性大学发展格局初步构成,成为支撑我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当前我校在内涵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难题,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平衡,学术资源还未有效整合,高层次人才还很缺乏,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成效还不明显,国际化程度还不高。

二是我校正处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冲刺阶段

经过前十年的规模快速扩张和近年来的内涵不断提升,学校在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增强和提高,努力跻身中西部和湖南省高水平大学行列。在冲刺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中,我校具有两个有利的条件:首先是自身实力。与同类院校相比,我们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次是外部环境。中西部地区和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已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我校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行业特色。我校与国内高水平大学最主要的差距在师资力量尤其是高水平人才数量上,亟需加快高层次拔尖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此外,我们在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经费总量和标志性科研成果上,存在明显不足。当前,要深入总结挖掘办学50多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找准我们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在衡量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我校正处在改革创新的攻坚阶段

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是我校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面对内涵式发展和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要求,学校对原有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启动实施了“管理创新工程”,特别是在全校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标志我校改革创新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00年学校实行“部省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以来,全校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在优化布局结构、调整战略重心、完善多校区运行机制、完善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教学、科研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或重大进展。同时,我们仍然存在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在决策机制、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科研、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改革创新,校院两级人、财、事等权限划分还要进一步明晰,资源配置尚需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分类管理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还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二、“十二五”学校发展的定位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两个纲要”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四大工程”为载体,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目标管理为抓手,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将学校基本建设成为以林为特色、农理工并进、经管法文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居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发展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区域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强研究生教育,巩固继续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

办学特色定位:依托行业及区域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

人才培养定位:

1、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专业发展定位: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综合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巩固文理优势,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建设特色工科和特色商科。

学科发展定位:以林为特色、农理工并进、经管法文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科学研究定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步推进。重点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积极发展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和有限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中南,服务全国。

学校总体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以林为特色,理工文并进,农经管结合,文理渗透,理、工、农、文、经、法、管、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结构合理、效益显著;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居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三)发展思路

1、深入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提升内涵质量

继续坚持以学科引领为龙头,以教育提质为中心,以人才强校为根本,以管理创新为保障,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切实提高学校内涵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强化办学特色

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快新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和部分老专业的改造,构筑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3、加强与行业及地方合作,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继续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探索学校与行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建模式,探索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提升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4、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以《规划纲要》为导向,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化学校内部管理重要运行机制改革,切实解决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着力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5、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盘活校内资产,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政府重点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切实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着力提高学校持续发展能力。

三、“十二五”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办学规模

基本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有序推进留学生和国际合作教育,提升继续教育层次,适度发展民办本科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努力构建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到2015年,本科生总规模稳定在21700人左右,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22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040人,博士研究生160人。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发展到1500人左右。各类留学生200人左右。涉外学院规模发展到本科生10000人左右。

(二)学科建设

1、重点学科建设

大力实施重点学科培植计划,建立从校级重点学科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规范化培植体系。同时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群建设纳入到这一体系当中,培植大批重点学科。力争在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或重大进展,新增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校级重点学科总数达到15个左右。构建6-8个优势与特色学科群。

2、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

力争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新增自主设置二级学科6-8个。

3、学科发展平台建设

大力实施学科基础平台建设计划,加强学科基础平台建设,改善学科发展条件,特别是建设好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米及副产品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并完善各学科工作条件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 新增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1-2个、省部级实验研究平台8-10个、校级实验研究平台10-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

4、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及薄弱学科建设

学校将重点扶持在林学、生命科学、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领域中产生的新学科研究方向,发挥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原创性作用,填补国内、国际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

学校将对理科和人文社科中,具有一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学科、有进一步拓宽学科覆盖面能力的学科,予以重点扶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区和行业的特色优势,新建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的学科。

(三)师资队伍建设

1、专任教师规模与结构

到2015年,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500人左右。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至50%,具有海外学位的比例提高至10%,具有连续6个月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提高至30%。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特聘教授(如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等)2-4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等)8-10名。

(2)引进、培养一支50人左右的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如湖南省领军人才、芙蓉学者、树人学者、杰出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等)。

(3)培养一批300人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组建3~4个科技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

3、制度建设

深化聘任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分类机制、规范有序的教师流动退出机制。

(四)本科教育

1、社会急需专业建设

加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急需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满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2、特色专业建设

加强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建成10个左右体现我校特点、学科融合度高、知识面宽的特色专业。

3、新专业建设

稳步推进新专业设置,本科专业总数增至70个。

4、课程和教材建设

建成3~5门国家精品课程,2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重点扶持具有我校特色的森林资源、环境生态、设计规划、材料科学、物流工程等五个系列的教材建设,力争立项国家和省部级规划教材10~15部,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材6~8部。

5、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五)研究生教育

1、稳步扩大教育规模

到2015年,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22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040人,博士研究生160人。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发展到1500人左右。

2、逐步提高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数量20~30个。

3、建立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按照学术型、应用型和在职培养研究生三种类型分别建立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流程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查体系。

4、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学校、学院和导师全方位资助体系。

5、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

力争实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5-8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25篇。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力争在三大检索中收录一定数量且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6、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

立足创新能力培养,拓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强化职业素养培训,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

7、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改变第一志愿生源偏少的状况,加强招生宣传和考前咨询服务,将一志愿录取率由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六)科学研究

到2015年,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率、重要科技成果总数、专利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建立起适应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林业科技攻关

针对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校传统优势科研力量,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林业信息化以及区域林业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2、坚持基础科学研究

在学校当前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科(如基因组学、生物学、土壤学、力学、光电子学、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促进相关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增强学校原始创新能力。

3、加快应用技术研究

围绕行业、区域科技需求,特别是结合“十二五”期间行业、区域重点工程建设内容,结合学校实际,主要在木竹培育与深加工及高效利用、家具设计与制造、粮食深加工、生态湖南建设、湘江流域治理、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熟化与转化,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5、重视科研成果与标准建设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注重科研成果的凝练与集成,重视标准的申报、制订和产权保护工作。

6、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学校将基于“夯实基础、培育特色、努力创新、均衡发展、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调整布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到: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层次高、经费成倍增长、成果奖和研究基地取得新的突破、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升。

(七)实验室建设

1、基本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

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新办专业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实验项目的更新率达到20%,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三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比率达到90%以上。专职实验人员达到90人以上。

2、省部级实验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好“十一五”期间已获立项的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稻米及副产品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林业生物质资源加工工程实验中心、林业技术实验中心、现代物流实验中心和力学实验中心)、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城市生态实验室、粮食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林业技术实验室),使这些获得立项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中心或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3、多渠道筹集经费,保证实验室建设投入

争取学校每年实验室建设投入保持在200万元以上,继续做好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的工作,力争获得经费12000万元,实验室建设总经费1.3亿元以上。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

1、优化国际教育的结构

2、中外合作办学

力争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3个,年招收学生600人,专科项目压缩至1~2个专业,年招生人数60~100人;留学生在校学生200人以上,交换生比例达到本科生的1%。

3、国际教育

各学院都要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教育国际化项目,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手段,留学生教育与国际交换生为支撑,以学校的全面国际化为特色,初步形成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面的多层次国际教育体系。

(九)继续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每年招生3000人,在校生规模巩固在8000人左右,函授站数量巩固在20个左右,其中50人以下的站(点)要逐步调整,300人以上规模的站(点)力争达到10个以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脱产生每年招收300人左右,业余生每年招2000人左右,业余助学的合作主体70%以上应为高职院校,在籍生规模力争达到7000人左右;培训与职业鉴定每年组织500人次左右,其中高层次培训力争达100人左右。

(十)基本设施建设

1、基础建设

学校将新建教学、科研、行政和学生生活用房25万平方米,使科研实验设备总值达到4.48亿元;继续实施低成本扩张策略,扩充校园土地面积,拓展校园发展空间,到2015年,校园占地面积将达到2850亩。

2、实验室建设

在建设好现有的1个国家级、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性实验室的基础上,力争再建成1~2个国家级、2~3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图书馆建设

扩建馆舍,增购图书及设备,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要达到280万册,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中南地区林业科技信息存取中心。

4、数字化校园建设

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

(十一)校园文化建设

1、着力培养富有特色的“中南林精神”

努力加强校史教育,深入挖掘中南林精神,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

进一步提高文明单位创建水平,力争将我校创建成为“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进一步培养校友文化,凝聚校友力量。

2、深化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大力倡导“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教风;大力倡导“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3、努力打造优美校园环境

重视校园人文、生态景观、文化设施、文化精品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4、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依法治校

5、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十二) 党建思政工作

学校将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修订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事规则,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

2、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党总支的监督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工作成效和工作水平。

3、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廉洁勤政、团结协调、开拓创新,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生机勃勃的干部工作新局面。

4、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要以人文关怀凝聚人,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珍惜教师的荣誉,弘扬群体创业正气。

要以人文关怀发展人,要积极推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着力弘扬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创新模式,强化实效,营造校园心育文化,培养全体学生“健全人格、和谐心态、心理素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四、措施与保障

(一)大力推进学科引领工程

坚持以学科引领为龙头,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夯实基础,深挖内涵”的原则,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挖掘学科内涵潜力,完善学科发展体系,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支撑作用。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培植

实施重点学科建设与培植计划,具体包括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培植、新兴学科培植以及优势与特色学科群建设等专项行动,发掘新兴学科增长点,发挥多学科集群效应。

2、加强学科基础平台建设

实施学科基础平台建设计划,具体包括学科工作平台建设、学科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学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及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专项行动,整合学科资源,搭建完善学科基础平台。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实施学科人才梯队培植计划,具体包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梯队带头人培植、优秀学术团队培植等专项行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

4、加强科技创新源头发掘

实施学科自主创新促进计划,具体包括自主创新源头发掘、重大创新成果孵化、优秀学术理论孕育等专项行动,大幅度提升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传统优势学科领域赶超、引领国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二)着力抓好教育提质工程

坚持以教育提质为中心,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按照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湖南省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对教学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全面实行目标管理,管理中心下移,逐步改变教学运行与管理高度集中的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专业结构,继续做好专业的调、停、整、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打造省内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专业;加强以公共课、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量大面广的专业主干课等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对象,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环境生态、设计规划和材料科学方面的教材建设,形成我校教材建设的特色化、精品化和系列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和新模式;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名师培养与选拔,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改革的研究水平。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工程,搭建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搭建实验室开放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

2、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改革工程,切实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完善对导师和学生的考评奖励机制;加强新聘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管理,努力提高导师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提高导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细化教学过程实践环节;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新项目的实施,建立适合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培植国家级、省级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打造一批研究生教育的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

(三)强力推动人才强校工程

坚持以人才强校为根本,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人才队伍,提供学校事业发展的智力支撑。

1、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特殊人才岗位计划

重点培养、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国际学术背景的学术大师,造就在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切实加快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迅速提高我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的人才竞争力。

2、实施博士引进、培养和储备计划

大力引进学校急需、长远必需、爱岗敬业、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博士;优先引进“985”、“211”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攻读博士学位,作为博士储备。定期遴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对其教书育人及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充满活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扶持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加快培育青年科研、教学骨干和后备带头人,促进人才梯队的建设。

3、实施人才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计划

以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省百人计划人选、省领军人才、芙蓉学者和树人学者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领衔,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充分重视学科交叉领域及学科群发展,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创新团队。继续加强本科教育创新团队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建设为纽带,建设若干支本科教育创新团队。

4、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计划

瞄准学科的“高,新,尖”前沿,每年定期地邀请国外的专家短期来我校讲学和学术交流;派遣教师去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或合作科学研究。

5、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定期遴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对其教书育人及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充满活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扶持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有计划资助中青年后备骨干人才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出国研修、合作科研及攻读学位。

(四)稳步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探索和建立人本、科学、高效、和谐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作用。依法制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

2、坚持和深化目标管理

严格目标任务考核,把目标管理与学院(系、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任期考核制与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

3、实行全员聘任制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人事考核和教师职务聘任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鼓励合理竞争,人尽其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保障教职工的待遇与福利逐年增长。

4、推行校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人员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大力支持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营造宽松开放的科研创新环境。

(五)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统筹校园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支撑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能力。

1、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文人校园、教学校园、两型校园”的标准,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续建结构实验室,新建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文科综合大楼、湖南省竹材重点实验室实验楼、南方经理培训大楼、后勤服务大楼等规划建设任务;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精心建设校园园林景观,形成布局合理、环境宜人、充满人文气息、适合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校园环境。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优化图书馆文献采购流程,建立图书采购反馈机制,实现图书馆与读者、学院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提升馆藏文献的读者需求的满足率;严格控制中文图书复本量,增加中文图书种数,增加外文原版图书的采购数量;完善图书馆的数字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题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与学院、系部的联系,通过选聘文献资源建设特约联络员,在文献类别结构和文种上,逐步扩大数字资源和英文资源的比重。

3、推进“两型校园”建设

建立健全节能制度,优化节能设施,完善水电监测平台建设,采用新型、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六)切实保障资金投入

广泛拓展社会资源,多渠道筹措事业发展经费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财政支持,有效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1、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财政支持,提高教育事业收入;依靠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学科优势,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基本完成学校债务化解;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国际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利用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积极争取企业、校友、社会各界的办学捐赠和资助,利用各方力量参与办学,促进学校发展。

2、建立经费使用评价体系

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节约激励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杜绝各类资金的违规使用,防止浪费;优化学校预算结构,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约束力和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学校有限的财力资源集中投入到教学与学科建设中。

(七)全面加强党建及思政工作

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政议事制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切实提高党委和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发挥好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思想引导、组织推动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1、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按照建设马克思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和要求,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大力推进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2、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形式、内容和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在优秀大学生、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注重质量、增强实效。

3、切实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三支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完善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的方法程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实践锻炼和轮岗交流,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积极探索干部责任追究和分流退出机制,激励和约束干部充分发挥表率带头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和健康运行,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权力运行规范、透明,逐步建立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的职能,提高各级组织和干部的执行力,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主题教育、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典型教育中寻求突破,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典型的示范作用。实施全校优秀大学生培养项目,择优组建优秀大学生巡回报告团在校内各院系巡回讲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6、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落实稳定和安全工作责任制,实行安全稳定问题的“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322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